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长沙晚报】激活科技创新之源培育科技创新沃土《经济日报》日前报道长沙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经验及成效

时间:2018/05/08 23:18:00  来源:   作者:

 

激活科技创新之源培育科技创新沃土《经济日报》日前报道长沙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经验及成效

近年来,湖南长沙市将创新理念贯穿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的创新环境,特别是在突出科技进步的引领作用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上眼光独到,通过观念、体制、机制、管理、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有效组合、相互渗透,激活科技创新资源,积极促进产、学、研、资一体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据长沙市科技局局长何寄华介绍,“十五”末期,科技对长沙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1%,为长沙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引擎”。

激活创新资源

今年9月,来自中国长沙中联重科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600吨履带式起重机出现在美国建设工地上。排名世界工程机械第24位的中联重科已跻身世界级企业行列。

中联重科在全国工程机械行业能有如此地位,除了以自主创新为科技之魂,以国际化为企业归属,今日的发展壮大更加依托长沙支持科技发展特有的政策以及长沙本土技术与资源的整合优势。”董事长詹纯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詹纯新所说的长沙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是指《长沙市技术产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鼓励留学人员来长沙创业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技术源头,则是长沙在中部地区独有的雄厚研发机构与专家群体。

长沙拥有40余名院士,30所高等院校,60家国家、省、市科研院所,2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各类科研人员10多万人,每年产生数千项科研成果。

科技兴市,必须有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支撑。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陈润儿打了个形象的比喻:“科技成果束之高阁就会失去价值,就像一根新鲜的冰棒,久而久之便会融化,仅剩一根没有食用价值的冰棍。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这是我们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长沙市委、市政府顺势而为,提出了科技引领,建设创新型长沙的战略目标,在全国率先推出了“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机制,强化了科技创新与经济一体化的融合,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资相结合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激活全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

伴随着“创新型长沙”建设步伐的加快,科技创新与长沙从没有联系得如此紧密,产、学、研、资一体化让长沙正在积聚强大的竞争力,一大批创新成果和机制纷纷脱颖而出:湖南海利成为全国首家地方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的上市公司;全国率先在市级管理部门中成立市校合作机构;全国第一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科技公司上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位;全国第一个同一项目中拥有两个973计划的大学;在长沙,每年有3050家中小型企业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注册成立。长沙市委常委、副市长谢建辉如此形容长沙新、深、特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态势:“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

有了这些创新机制和成果,长沙科技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据统计,到2007年底,长沙全市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将达到910家,比2002年增长43.5%;高新技术产品达到1670个,比2002年增长51.8%;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900亿元,比2002年增长188.5%,年均增长37.7%

改造传统产业

新型工业靠科技成果的转化在长沙蓬勃兴起,长沙的科技创新也在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激活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了传统产业、民族工业升级提质增效。

湖南明园蜂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养蜂生产、蜂产品加工与销售、科研于一体的蜂产品专业公司,公司注重利用产学研合作资源,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先后与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共同开发了一批技术含量高、成果转化快、效益明显的项目。“我们在科研上面的投入和产出效益比是1∶10的关系,就是1元钱的科技投入,产生的效益在10元钱左右。”

蜂业是湖南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传统农产品加工业的提质增效,靠的是科技创新,喜的是腰包渐鼓的星城农民。2003年,尽管长沙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就已经达到2000多家,但产值却只有83个亿。长沙市的决策者看到,创新能力低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连续3年来,长沙市都进行科研院所与企业对接的联姻活动,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创新体系,重点支持了一批农产品企业发展,初步形成了茶叶、乳制品、粮食、蔬菜、畜禽食品等几大加工体系。今年19月,长沙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84.43亿元,实现出口创汇7555万美元。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使长沙市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获得了强大动力。

记者了解到,除农产品精深加工外,通过科技创新,湘绣、化工等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大幅提升,农业、工业和商贸服务业领域一些骨干企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同时,加强科技对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人居环境、生态城镇建设等城乡公益事业和民生保障工作的支持作用,一批环保和新能源技术、城市公共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重大科技成果实施成效明显。长沙被列为国家清洁汽车示范城市,率先将液化天然气公交车、混合动力公交车和纯电动公交车投入示范运营。

建设创新型城市

8
7日,我国首台专用于高速铁路施工的现代化装备——可变型滑模摊铺机,在长沙中联麓谷工业园下线。该机采用传力杆自动打入技术,同时可实现摊铺机非接触远程控制、设备无线数据传输,以及全球定位显示、故障即时报警和远程诊断功能等,在国内外均属首创。

这是近年来长沙科技产业从“长沙制造”向“长沙创造”战略跨越过程中,众多喜悦中的又一份骄傲。

科技创新成果,是在环境、资本、人才聚合作用下形成的。“科技成果如果不能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这既不是我们创新者的初衷,也是资源的一大浪费。”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陈润儿表示,长沙将为科技创新搭建更多的平台,提供更广阔的舞台。近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对此倾注了极大的精力,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平台、技术平台、中试平台、服务平台、投融资平台建设。为了打造轻松优越的创新环境,长沙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并设立每年1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以及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按省级、国家级给予50万、100万元的经费支持等一系列政策举措。

在积极引进国内外科技创新机构的同时,长沙加大科技孵化器建设,使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功能得到显著提升。全市各类科技中介专业机构由2002年的115家增加到33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由2002年的不足8000平方米增加到8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由2002年的不足100家增长到910家。

科技创新的持续推进,得益于资金的保驾护航与助力。5年来,长沙财政投入科技3项经费累计达5.59亿元。此外,长沙市积极搭建科技与资金对接平台,动员和吸引全社会力量支持科技事业发展,建立起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长沙市科技成果转化率5年来提高了7个百分点,产、学、研、资一体,成为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强大后盾。这一切也昭示着长沙正朝着创新型城市的目标迈进。

 

点击下载文件: